长期感受不到快乐?这可能不是抑郁,而是——

长期感受不到快乐?这可能不是抑郁,而是——

AI智能摘要
你也常在深夜反复回想一句话、一个表情,越想越焦虑,越想越痛苦?明明想寻找答案,却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消耗?别以为这只是性格敏感或情绪低落,这可能是“穷思竭虑”在作祟——一种比抑郁更隐蔽的心理内耗。它不是简单的多愁善感,而是用过度思考来逃避痛苦的强迫性循环。从朋友聚会的尴尬瞬间,到亲人离世后的终极追问,我们如何被“想通”二字困住人生?本文揭秘穷思竭虑背后的三大心理动因:积极假设、认知失调与强迫性抑郁,并提供可操作的破解之法——从两分钟分心技巧,到用行动打破思维牢笼。这不是一次心灵鸡汤式的安慰,而是一场认知突围战。想知道如何从脑内循环的苦役中解脱,真正活在当下?答案不在反复咀嚼过去,而在你此刻起身的决定。
— 此摘要由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,仅供参考。

前几天,朋友阿哲参加完一场同学聚会后,状态明显不对。

本应是老友重逢的轻松场合,他却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拔的纠结:

“我是不是说错话了?”

那句话会不会让他们觉得我很蠢?

“当时小敏那个表情是不是对我有意见?”

明明聚会已经过去好几天,那些瞬间的对话、他人的微表情,却像坏掉的唱片一样,在他脑海里反复播放、解读、放大。

他不断复盘、推演着每一个细节,试图找出自己“犯错”的证据,或者证明自己“其实没错”。

越想越焦虑,越焦虑越停不下来。

最后被拖进了更深的自我怀疑和疲惫里,连日常的工作都提不起劲。

其实阿哲这种状态,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穷思竭虑”——

即反复咀嚼、回味一件事,特别是让人不愉快的回忆。

我们常以为“想通”就能解脱,却不知思维早已陷入原地打转的死循环,不仅消耗了巨大的心力,也难以感受到快乐。

为什么我们会不受控地陷入“穷思竭虑”中?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思维习惯,走出内耗?

今天,壹心理就来好好和大家聊一聊。

强迫症穷思竭虑,
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
不知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:遇到焦头烂额的事情时,把注意力从负面情绪转移到思考问题的根源上,会更有安全感。
本质上,“穷思竭虑”是我们应对负面情绪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。
反复思考时,你会认为自己能重新夺回事情的掌控感,并有机会推翻不好的结果。
从心理学角度解释,这是由于个体认知不可调和,产生和事实截然相反的诸多观念,导致个体失去统觉(apperception)能力
如果你经常陷入“穷思竭虑”而无法自控,那么就要小心:你可能已经产生“强迫思维”。
产生“强迫性穷思竭虑”的人,很容易会对已经既定的事实,反复思考、反复推翻、反复求证。
自己有时也知道没有必要这样做,但最后无法自控。
就像电影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里,女儿发消息问唐志军:“人类存在这宇宙中的意义是什么?”
作为科幻杂志主编的唐志军答不上来,后来,女儿因抑郁症自杀去世,这个问题反复萦绕在他内心。
他想来想去,始终想不出答案,觉得这个问题自己回答不了,便寄希望于外星人能回答。
他的生活逐渐脱离现实:渴望从电视机里寻找“外星人的信号”,痴迷于寻访外星生命体的痕迹,花大价钱只为看一眼假冒的“外星人遗体”……
不难发现:长期穷思竭虑,让唐志军进入一种近乎“白日发梦”的妄想状态。
即使吃了毒蘑菇生死未卜,他第一时间想到的,依然是托朋友问一问外星人:“你问问他们,我们人类存在这个宇宙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?”
女儿临死前留下的问题,成了唐志军永远也钻不出的牛角尖。
越想逃避现实,就越是想不通,越痛苦、迷茫、不安,越要逼自己去找到答案,认为这样才算给去世的女儿一个交代。
其实,唐志军正是通过“强迫性穷思竭虑”,来转移女儿离开所带来的痛苦。
心理学家Nolen·Hoeksema 提到:不断陷入反刍思维,是应对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。
包括重复和消极地关注痛苦,关注可能的原因和后果,不断思考让自己感到抑郁的内容,试图通过找到答案,来让自己好起来。
然而,用穷思竭虑来逃避现实,很可能会陷入更长时间的焦虑和抑郁。
就像唐志军,过度思考女儿临死前的问题,逼自己不断复盘女儿自杀的创伤,用刀子反复“戳”自己。最后变得个性偏执、拒绝社交,日子也过得越来越虚无……
穷思竭虑的人总以为,思考能带来掌控感和安全感,只要找到答案,一切都会好起来;
实际上,这份过度思考把自己置于很危险的境地:
不断回顾过去的决策、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深感焦虑、过度担心别人的看法、对外界的一切反馈都敏感多疑……
很多时候,你过度思考和担忧的问题本身没有现实意义,只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暂时性的心安而已。
为什么我们会陷入穷思竭虑?
穷思竭虑者的过度思考,绕不开三个深层动机:
1、积极假设。
对想太多抱有积极假设,认为“只要把问题想清楚搞明白了,我的问题就解决了,症状就能改善”。
上面提到的我朋友小华,即使在休息日,她也总会想到各种尴尬或担忧的事情,导致她时常活在过度思考的紧张情绪中,心理能量被一点点耗尽。
然而,她觉得自己最需要的不是放松,而是“答案”以及“确定性”,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:“只有想通了这一点,我才能好好休息。”
但这其实是一个悖论:
自认为思考就能解决问题,却永远找不到答案,不仅没有换来心安,反而越来越痛苦。
心理学家Nolen·Hoeksema解释道:“穷思竭虑者,会无意识陷入到对强迫观念和症状的反刍之中。耗费大量时间、精力去解决症状,实际上在维持症状,此类对思维反刍的信念,反而会导致反刍思维一直持续。”
2、认知失调。
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做过一组实验,请被试者做很无聊的事,比如卷毛线,但要其对后面的被试者撒谎:“这个活动很有趣。”
被试者分为两组,一组撒谎后会得到10块钱,另一组什么都得不到。
结果发现,什么都没得到的那一组更容易出现认知失调,因为他们需要思考一个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撒谎行为:“我一分钱也没有得到,到底为什么要撒谎呢?”
费斯汀格的解释是:被试者心口不一致时,脑中有了两个认知因素,“这很无趣”和“我对别人说这很有趣”,两者相互失调。
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调感,TA们便要找理由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。
由此可见,生活中存在大量冲突的人,更容易为了给自己找一个理由,陷入穷思竭虑:
“嫁给他太痛苦了,但大家都劝我别离婚。”
“体制内的工作太无趣了,但很多人都很羡慕我。”
“我一点都不喜欢社交,但大家都说我太内向了。”
到底哪个认知才对?
这类过度思考,其实都是在找理由解决认知失调带来的焦虑与不安。
3、强迫抑郁。
很多心理诊断,都将“穷思竭虑”归为强迫性思维的一种。
它比较容易出现在有强迫倾向的人身上,比如反复思考:“我走的时候到底锁门没有?”“天然气关了吗?”“窗户关了吗?”
而强迫倾向的根源,是用高控制的强迫行为来对抗负面情绪。
所以,穷思竭虑者会通过极度关注生活中一些小细节,为之无尽的思考,来对抗情绪上的难受。
此外,穷思竭虑也可以归于持久的、循环的抑郁性思维。
哲学家罗素在《幸福之路》里写道:

人很多时候不快乐,就是太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。

我们能在很多抑郁情绪严重的人身上,看到穷思竭虑这种常见表现,比如:
心情差的时候更容易胡思乱想;
心情转好了,就自责自己为什么要过度思考。
由此,反复内耗,无法放过自己。
如何截掉穷思竭虑的思维习惯?
心理学家Guy Winch在演讲中提到:

研究表明,哪怕只是分心短短两分钟,都足以打破那一刻的穷思竭虑。

如果你正处于穷思竭虑的状态,试试分心两分钟,你会发现效果立竿见影,症状好转很多。
这个小练习适用于偶尔想太多的人,要是长期穷思竭虑,已经养成习惯,光是转移注意力恐怕很难产生改变。
这时,我们还能为自己做什么呢?
首先,停止责备自己。
在心中默念一句话:
“不要责备过去的自己,当时的你就只有这个水平。”
既然穷思竭虑是为了对抗负面情绪,那么,接受自己不那么完美,就会让穷思竭虑失去源动力。
怎么做到接受呢?具体操作起来,就是不责备、不否定自己,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事情:
“任何人都有想不通的事,这很正常,想不通就别想了,或者休息会儿再想。”
“这件事、这个人说的话代表不了什么,没必要放大它。”
总之就是:接纳自己不完美,并允许一切发生。
同时,探索自己的深层想法:
“我之所以想那么多,是在用思考来驱散不安,或许我可以找找其他更好的方式。”
然后,允许自己适度发疯。
朋友小安陷入穷思竭虑时,会通过捏痛自己来恢复清醒,这不是一个好习惯,但“适度发疯”确实可以把自己从穷思竭虑里“拉出来”。
比起被囚禁在大脑的虚假设想里,就主动制造一些外界刺激,这能让身体对外界的感知更敏感,从而离开思维困境。
比如,尝试蹦极、滑翔伞、攀岩、漂流等刺激运动;或者自言自语、手舞足蹈、在床上打滚、和朋友一起压马路……做一些看似“发疯”、但可以释放压力和宣泄情绪的事情。
最后,用行动覆盖思考。
在穷思竭虑的循环中,我们80%的精力时间都专注在“想“和“感受”上,也就是停留在自己创造的虚假而消极的世界里。
所以,要打破这种局面,我们就要把80%的注意力挪到其它地方——客观的当下、具象的事情。
动起来,去做好每一件具体的小事,是驱散不必要的忧愁最直接、最关键的方式。
去跳绳、跑步、打扫房间、找人聊天、写作、画画……
行动可以冲开头脑的束缚,使我们重新感受到身体的存在价值,进而把力量集中起来,让我们好好活在当下,活在现实中。
要是没有力量去行动,不妨在手腕上戴一根橡皮筋。
意识到自己又开始想太多时,就弹自己一下,用这种方式给自己按下暂停键,转移思绪。
如果以上方法你都试过,仍然难以从穷思竭虑的困扰中走出来,就要考虑抑郁症、强迫症的可能性,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治疗。
写在最后
从穷思竭虑中走出来,其实就是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,走到现实世界里,让外界的阳光照亮内在的阴影。
真正的安全感,来自始终有一颗能对自己负责、有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强大内核。
所以,别再和痛苦纠缠,去和痛苦共处吧!
有句话说得很好:
“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走自己的剧本,所以我们只能把自己当作问题,把自己当做答案。”
希望我们能够活得真实且强大,敢于面对不确定的人生。
世界和我爱着你。
Show 48 Comments

48 Comments

  1. Ice小冰块的头像 Ice小冰块

    看完突然给脑循环摁了暂停键:原来我一直在拿放大镜找自己不配快乐的证据🤔

  2. 狂奔的包子的头像 狂奔的包子

    太真实了!我也是聚餐后悔大师

    • 搞笑大魔王的头像 搞笑大魔王

      疫情期间的睡衣趴回想都会脚趾扣地,原来这就是思维暴走

  3. 翠玉郎的头像 翠玉郎

    刚把文章转给闺蜜,她秒回“说谁呢别骂了”哈哈

  4. 午后茶的头像 午后茶

    别蹦极啊姐妹们,我把穷思竭虑转成收拾衣柜,拖出三袋垃圾人瞬间爽了

  5. 月影行的头像 月影行

    文章中那个宇宙编辑部梗太刀,我一个爆哭,但哭完好多了

  6. 拨云见日的头像 拨云见日

    试过橡皮筋,弹完手腕上头直接肿一包,然后就不敢乱想了……果然有代价😅

  7. 混沌行者的头像 混沌行者

    想问是不是只有我觉得“适度发疯”听起来更像辞职信理由?

  8. 风凝霜的头像 风凝霜

    蹲一个一起刷马桶联盟,刷完立减1000卡路里焦虑

    • 烟笼寒水的头像 烟笼寒水

      刷马桶联盟?考虑加个拆快递疗法吗反正都能减压

  9. 枫叶轻舞的头像 枫叶轻舞

    我家猫围观我滚床单式发疯三分钟后也加入了,顺便给了一爪子,高质量分心👍

    • 流光刃的头像 流光刃

      我家狗子昨天看我滚地板发疯,叼来了它珍藏的骨头试图安慰我...现在骨头断了焦虑也断了

  10. 西瓜捣蛋鬼的头像 西瓜捣蛋鬼

    一口气看到最后,想问壹心理能不能出个穷思竭虑限制器App,每天到点就锁脑,像防沉迷那样,行吗作者?

回复 麒麟蹄 取消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